我校组织教师赴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交流学习

浏览:14406发布时间:2018-05-21
首页 教育教学教学动态

2016年至2020年,广东高考将采用全国卷I卷(2015年全国乙卷),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份是最早使用该卷的。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即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学校特组织各学科科组长、年级教学主任、教学部主任等教学管理骨干赶赴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这个名校进行交流学习,希望能够认真学习与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和高效课堂的教学艺术,提升我校教学效率与效果,更好地抓好高考全国卷I卷的备考工作。

本次交流学习活动由教学管理部丁志勇副校长带队,一行共22人。30日交流学习团队抵达武汉,下午,前往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听课与交流;31日上午,参见了华中师大第一附中校园;31日下午,分组交流总结本次学习的成果及对今后教学的举措。

交流学习活动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启发了老师的思维。部分心得体会汇总如下

付冬梅: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学交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受益匪浅。一进校门被美丽的校园风景所吸引,处处是景色,亭台流水,柳树扶风,花开满园;处处在育人,每一个雕塑每一个长廊每一个区块都浸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校育人观念先进。上世纪80年代首推“五四〇”方案,首建年级负责制,首提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两把”理念。90年代首开中学素质学分制先河,得到前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同志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进入新世纪,学校首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出并践行“关爱身心健康,塑造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育人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目标奋力前进。华中师大一附中铭记“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校训,秉承 “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华师一精神,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未来学校,办智慧教育,育创新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山之石头可以攻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华中幸福校园里更加快乐成长。

     王清文: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幸运的参加了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在交流会上,接待我们的副校长详细的介绍了华附一中的办学思想、理念及他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尤其是怎么接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给予分层管理,分层指导,在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实现多元优质化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期的教学交流中着重强调了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更多的重要教方法,教思想,规范习惯,重落实。这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学习机会,这种教学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我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慢慢消化吸收,让自己的业务水平能进一步升华。

 

张德权:2018年3月31号至2018年4月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我们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待我们的副校长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到学生的管理,为我们全面介绍了这个学校的特色。这是一次教育教学盛宴,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异彩纷呈。当然,一个再好的理论当它有了一个固定模式,就是它失去了生命力! 教育有原则,但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我们每个践行者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主体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要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目标,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奋斗过程。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一次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尝试应用,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张凤玲:烟花三月,春意盎然的时节。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与学校的一批老师奔赴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参观学习。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是湖北省的窗口学校,其校园风貌处处彰显人文气息,校舍建筑处处体现现代兼具艺术风格。在学校交流会谈上,该校领导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以及高考备考经验。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阅读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老师重在教方法,学生重在思考与自主学习;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学生充分尊重老师。在华师第一附中已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风、学风。虽然形成时间不长,但收获是很大的。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

 

解凤英:2018331号至20184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老师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作为一名教学管理人员,适当组织一些外出学习,提升老师们的业务能力,十分有必要。到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思想前沿的地市学习,无论是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非常值得的。我们也都十分珍惜这个学习的好机会汲取不少教学经验。接待我们的副校长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到学生的管理,为我们全面介绍了这个学校的特色。简直是一个教育教学盛宴,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异彩纷呈。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一次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尝试应用,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韩荣兰:华中师大第一附中的亮点:1.老师责任心强;2.学生习惯好;3.学校教学管理方法好。

 

操瑞英:2018年331号至20184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老师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学习、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教学经验。该校副校长的讲话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真是异彩纷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书育人的乐趣。

感谢华中领导给我们一次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我获益良多。

 

林文兰:经过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中的交流学习,我越发深刻地感悟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成就一流名校的重要性。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从前任校长开始树立了“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两把”教学理念,并严格按照这个理念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在高一入学后老师着重传授学习方法,如如何预习、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做习题等,并安排大量的学生自习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自主补缺补漏,并全校一盘棋,以科组为单位安排教师值班,让有问题的学生可以找到老师答疑解惑。刚开始时学生也会不适应,也会无所适从,也会自习纪律差,但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将会学得更主动、更高效率、更有目标,这种“放养”的学生将远比高度控制的“圈养”学生更有潜力,他们学校高考、竞赛成绩节节攀升也证明了这一点。

 

杨洋:2018年331号至20184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老师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学习。学校给我们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们获益良多。感谢校领导的重视和栽培。能来到这一所一流高中学习,实属难得。该校的办学理念是“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聆听该校领导和该校老师的发言,学习了名校的先进办学经验。我们要相信学生都爱学习,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终生爱学习。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努力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实践。


肖用华:2018年331号至20184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老师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学习,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短短的几天时光,学习时间虽很短,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华师大附中的精辟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自我的业务潜力,认清了自身与全国优秀教师所存在的差距,明确了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在这三天里,我学前辈精神,“啃”教育理论,我跨出学科的门槛,向同事学习,不断追求种种新知识、新能力,我静心反思,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形成了师德的有机整体,三方面缺一不可。作为老教师,今后,要更加爱岗敬业,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于中洲:2018331号至201841号教学管理部组织老师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学习,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短短的3天时光,学习时间虽很短,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华师大附中的精辟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增强了自我的业务潜力,认清了自身与全国优秀教师所存在的差距,明确了我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黄德华:有幸和学校的部分优秀老师一起到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学交流学习,感受颇深。他们的教学格言:“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把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去学习。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老师或是家长无法代替的。但是,我们的学生有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学校是不是应该学习这个经验,我认为要慎重。可以用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试点倒是可以的。把方法交给学生后,怎样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我接下来要在教学中努力解决的问题。

 

凌丽聪:三月的尾巴,我有幸与学校的一批老师奔赴武汉华中师大第一中学参观学习,虽然时间不长,却收益匪浅。武汉华中师大第一中学是湖北省的窗口学校,其校风校貌极具格调,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教学建筑,现代风格兼备艺术气息,整个校园春意盎然,鸟语花香,让人感觉身处其中的师生是何等的幸福。在其后的交流会谈上,该校领导向我们大体介绍了他们的办学理念与管理风格以及高考备考经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管理上他们非常人性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提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晚自习时间老师一律不进教室,学生有疑问可到指定地点答疑。无疑,武汉华中师大第一中学的作法是成功的,学习能力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才能保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杨伟静:到武汉华中师大第一中学交流学习,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兴许是太少出去的缘故。走进学校,被校园如画的风光所吸引,绿树成茵,繁花似锦,不禁发出“校园的气质就该如此”的感慨。更触动我的是他们的教学格言:“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把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去学习。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老师或是家长无法代替的。但是,反思我自己的教学,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最明显的一点是我并没有把时间给学生。我的学生每天都有大量的作业,每个星期都有各种测试。而我很少有时间可以给学生自己学习。因为要赶课,练习、试卷都要评讲。有时一份试卷还没有讲完,新的测试又要开始了。结果就是学生和我皆累,学习效果彼此都不满意。把方法交给学生后,怎样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我接下来要在教学中努力解决的问题。

 

林夏:在学校教学管理部的组织安排下,我跟随着丁校等领导以及各位科组长,出发奔赴武汉华中师大第一中学进行交流学习。期间参观了其校园,与师大一中领导以及老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次学习,使我深受启发,下面主要谈谈我学习后的感受:整个校园均充满了以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氛围,从操场到教室,从走廊到厕所,从班级到小组,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让学生的名言、作品和荣誉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转变学生行为的准则。学校在时间安排上给学生自习时间很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都很强,这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陈彬开:这次到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学交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受益匪浅。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创办于19509月,初名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第一附属中学;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截至201610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有高中、初中两个校区;高中部占地390亩,有教学班83个,学生近5000人,在职教职工382;初中部占地95亩,有教学班30个,学生1700多人,在职教职工110余人。美丽的校园风景,到处都浸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是湖北省首批示范高中,该校在1962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唯一命名的"窗口学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学校校长介绍了该校的育人观念。首提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两把”理念。学校首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出并践行“关爱身心健康,塑造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育人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这次武汉学习让我了解了更多同行的许多好的做法,在未来工作中一定学以致用。

 

伍云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8331日至41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幸运的参加了去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华师一附的分管副校长和几位其他的领导老师与我们开展了诚恳而务实的交流。这次交流活动,尽管时间不长,但这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深入一线参观学习,开阔了视野,求得了真知。大家一致认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感触:1、学生的自觉性高,2、学生的自主空间大,3、教师的敬业精神强,4、学校的办学理念新。交流结束后,大家信步参观了华师一校园,感受到了华师一浓郁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校训发人深省;“用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的校长寄语耐人寻味;“站要站得高,飞要飞得远”的励志格言催人奋进;“张开双手、拥抱幸福”的宣传横幅让人耳目一新;走在绿树掩映、芳草如茵的校园,一处以普通学生为雕塑主体,以“金色征途”为主题的校园群雕更是让大家驻足流连,倍感震憾。厚积薄发,取精用弘,我们华罗庚中学的老师也将不遗余力地耕耘着、探索着、前进着……

 

汪菲:2018331日至41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活动。首先,参观了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校园,校园规划合理、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绿树成茵,校园文化也非常丰富。在所有的校园文化中,最让人感触的是学校的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并且真正做到将理念付诸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接下来的交流会上,接待我们的副校长详细地介绍了华附一中的办学思想、理念及他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在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实现多元优质化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学习活动,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彭文华:2018331日至41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华中师大第一附中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此次交流,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华师一附中教学理念先进,管理方法精细,学校学习气氛、文化氛围非常浓烈,培养尖子生效果突出,此次学习机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对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将产生具体的指导。本次培训的不再是泛泛而谈、空洞说教,更多的是把先进的理念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学校执行的措施告诉了我们新的理念与方法。比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华师一附中的理念之“两把”,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

 

梁海花:首先由附中副校长苏校介绍附中的情况:办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具体做法:第一,自主创新学习。学校给老师提供一个平台,让老师去钻研,比如,全年级全校全区的平台。老师钻研高考题,预测明年的高考题。因此,老师在此过程中熟悉业务。第二,晚自习没有老师进课室。老师都在办公室。学生有问题再来问,高一前两个月适应期,然后养成自学习惯,这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形成。第三,多元化。2017年高考考了上清华北大的有30多人,由于学校导向不同,从体育艺术综合文化留学等渠道保证学生各种各样的出路,而不仅仅限于高考这一条路。重点讲有关高三备考方面的:第一,集体备课,定时定点定人,师徒常态化,师徒的奖罚等同。第二,很少有老师照本宣科处理教材,因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每人处理教材的方法不一样,比如根据科目不同,语文要读;数学可以演讲也可以讲教材讲试卷。从高一目标就很明确,形成一套成熟的体制,什么时候讲什么专题一定要让学生提前知道,学生才能明确如何去查漏补缺,该补什么?这个做法养成了老师的自主复习和研究的习惯;养成了学生明确学习的复习计划及补漏的习惯。

有关考试:关注考试方法,让学生适应考试节奏。第一,关注学生的重点记忆模块。老师的板书不要分点写一二三四,因为我们要学生注意的是板书的内容,所以我们培养学生思维导图式的记忆方法;第二,不要钻难题。第三,关注试卷书写情况,学校进行书法比赛,一等奖的进行拍卖,拍卖所得款项会捐出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有责任有担当的情怀。第四,调整心态;第五,不建议讲所谓的信息题。有关信息会影响备考,学校的讲座或有关讲信息的一般是放在高一高二去交流,而不去影响高三备考,因为当年的信息有可能对明年或后年有影响,却不会对当年有影响。第二位是华师附中的教学主任龙主任补充介绍学校自主学习的方法:每一位学生都是每一位老师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是每一位学生的老师,无论何时都有老师答疑,不存在不是我班的学生不答疑的情况;集体备课,开学会发一个清单,每周发言人已经确定下周的课、ppt、练习、试卷、难点重点、目标都要讲清楚,严格要求,不能流于形式,一定是落实到位;年级责任制,一般一个年级老师不变;师徒制等。通过本次学习,最大感受有:1、办学理念新;2、学生出路渠道多;3、教学常规抓得严,落实到位。4、教学体制成熟,5、教学成绩卓著。何时我校也能如此,心向往之!

 

凌宏伟:20185月,我们有幸到湖北名校华师一附中、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实地观摩。浓郁的校园文化和浓郁的学习氛围、专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我有幸聆听湖北名校华师一附中德育副校长的精彩讲座,他们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专家们以渊博的知识、前沿的理论、严谨的态度,震撼着我们每一位学员的心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相信我会将老师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我相信我会有更大的进步,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他们风趣的言语、详实的案例、精辟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次的学习,收获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法,更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洗涤与升华。我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丰富与凝练,学会了挖掘与借鉴。身处教育教学的殿堂,感悟名师的教诲,我的思想从肤浅到深邃,从浮躁到成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我要借着这次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指导于实践,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工作中研究,从问题到课题,从经验到实验,从结果到成长,从传统中挖掘优势,在优势中形成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